电力周刊
dian  li  zhou  kan
站内搜索:
电力周刊欢迎您!
  
   
孙传旺:协同推进煤电转型与新能源发展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作者:zf-100 | 发布时间: 2023-06-09 | 3279 次浏览 | 分享到:

      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环节。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首次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面对电力系统转型的迫切需要,国家能源局于2023年1月发布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安全高效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基本前提。既要积极推进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也要充分强化煤电的基础能源地位,加快灵活调节改造,提升兜底保障能力。当前,只有协调好煤电转型与新能源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支撑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现阶段,我国新能源发电产业已经步入高速增长期。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非火电装机占比约48%,其中风电和光伏装机约7.6亿千瓦,新增装机自2020年来连续三年突破1亿千瓦,在装机结构占比上已经呈现对煤电的快速替代趋势。

  新能源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给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带来一系列挑战。一方面,高比例新能源显著提升了电力供给的随机性,进一步加剧了电力供需的时间错配,电力平衡对于系统调峰的依赖性明显增强。从日内看,光伏在晚高峰时段几乎无出力;从全年看,风电和光伏季节性出力与全社会用电需求也呈现出一定的峰谷错配。在此情况下,用电高峰期的电量平衡高度依赖具备系统调节能力的常规电源,煤电机组兜底调节作用进一步凸显。而在用电低谷期,高比例新能源并网也要求提高系统灵活性,通过降低煤电等调峰电源出力为大规模新能源消纳利用腾挪空间。另一方面,尽管调峰需求持续扩大,我国灵活性调节电源建设目前仍较为滞后。发展较为成熟的抽水蓄能易受季节性因素和极端天气影响,灵活调节能力有限;新型储能则受技术和成本约束,仍不具备大规模部署和应用的条件。发电侧的随机性持续攀升与灵活电源支撑不足相互叠加。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协同推进煤电转型与新能源发展,加快提升系统调峰能力迫在眉睫。

  当前,我国正积极推动煤电“三改联动”和“两个联营”,着力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和安全性。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具体的改革举措包括:

  第一,煤电定位由主力型电源向调节型电源转变,是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可靠选择。首先,提高电力系统调峰能力需立足“先立后破”原则。未来煤电机组的重要功能,是通过逐步降低发电小时数从基荷电源向调峰电源转变,在为新能源高速发展腾挪空间的同时,配合新能源的不稳定出力特性,提高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和供电可靠性。其次,相对新型储能和抽水蓄能而言,将我国庞大的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为调峰电源不仅单位成本更低、建设周期更短、适用范围更广,且不易受到天气因素影响。煤电是当前条件下最具经济性、灵活性和广适性的调节电源。再次,煤电作为系统调峰电源也是促进煤电与新能源一体化联营的迫切需要。灵活性改造之后的煤电机组具备可靠的系统调峰能力,便于与新能源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运维,形成风光火储最优组合,最大程度提高电源输出的稳定性和电力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点击排行